由於語言接觸的結果,很自然地,台灣國語從台灣的本土語言吸取某些詞彙。除了國語本來就缺乏的台灣文化和生活用詞之外,還有大量台灣本土語言(主要是台語)的流行用詞。有些台語流行用詞,在台灣國語也能找到同義的用詞,但是因為這些台語用詞非常活潑,講起來很生活化,為了文字表現上的生動,就用漢字寫了出來,有人再用國語來念,慢慢就融入了國語詞彙。
比如說,在議會上有人罵別人「壓(鴨)霸」(不講理),商店裡則寫著「大俗賣」(從文意來看應為大淑賣之訛誤,淑者好也)的招牌,獎券開獎時則傳來一片「槓龜」聲。有些台灣國語的新詞彙是從電視節目學來的,如黃俊雄布袋戲中的人物用語活潑,也造就了台灣國語的某些用詞,譬如說所謂的「藏鏡人」(躲在後面操控的惡人)、「秘雕魚」(畸形魚)等詞彙。
還有一部分是由古代詞語音變或字變而來,如「兩光」原辭為「囊糠」(孫悟空常罵豬八戒『你這囊糠的夯貨』,現在台灣南部還偶有人說「囊糠」)、「讚」(本字為「」,色好也、通常指容貌或服飾),有些是國語中已失傳的古漢語經由台語回傳如「見笑」(莊子秋水.吾長見笑。意為被人譏笑轉意為可恥)。
其他比較常見的借自台灣本土語言的新詞彙,還有「速配」(原辭應為「適配」相稱之意)、「甲意」(中意、原辭可能為愜意)、「衰」、「牽手」、「老神在在」、「搞怪」、「古早」、「透早」、「三八」等等。
此外,台灣一些舊的和新的外來語詞彙,也在台灣國語中使用。比如說「馬殺雞」(massage,按摩)、「秀」(show,表演),還發展出「餐廳秀」、「工地秀」、「歌舞秀」、「牛肉秀」……等等。還有從英語轉到日語,再轉到閩南語,最後再轉到台灣國語的「秀逗」(short,短路,指頭腦有問題)。
還有由日語轉到台語再由台語轉為國語,如「黑輪」(日語「御田」,日本關東煮裡的魚漿製品)、「運將」(日語「司機」)等等,另外由於香港影劇及藝人常在台灣出現,亦可見到一些從粵語而來的字詞,例如「公仔」(玩偶),還有一些由娛樂業新創的辭如「小強」即蟑螂、「機車」是罵人的話。
眷村黑話是早年台灣眷村內流行的詞彙,與一般社會用語有著頗大的差異,這些詞句可能源自秘密幫會的暗語與各省方言,現在已經很少使用,但還是有少數詞彙由媒體、外省籍藝人帶至眷村以外的地方,並為社會大眾所接受。但一般而言這些詞彙通常被認為缺乏禮數,知識水準較高者不喜歡使用。
如掛:或作「掛點」或「掛掉」指死去、倒下、壞掉;另一意思為幫派、群黨,如「外省掛」。扁:毆打。噱或作「削」,騙取。闊:富有,
如「充闊」:假裝富有。
草:菸,如抽菸則稱為「哈草」。
凱:出手大方,如「凱子」指出手大方的人。
海:大,如痛打稱為「海扁」。
正:或作「正點」,美好、美貌。
馬子:女朋友、女性,如「把馬子」指追求女友。
條子:警察,如便衣警察則稱為「便條」。
梁子:結怨。
婁子:差錯,如出差錯則稱為「捅婁子」。
太保:流氓、不良少年。
晃點:欺騙。
撇條:大小便。
咪咪:胸部。
玻璃:臀部或男同性戀者。
苦窯:監獄,如入獄服刑則稱為「蹲苦窯」。
不對盤:不順眼。
火山孝子:指不顧自己本身的家庭,沉迷聲色場所的人,帶有貶低的意味。
綜合上述原因你會發現,台灣國語形成原因不能全怪台灣人,其一是由於閩客及原住民語音先天上與北京國語不同,其二是日據時代遺留的文化影響,還有一部份是來自於新住民的引進,最重要的原因係由於沒有適當的學習環境及對象,這是一個眾多社會現象、政治因素、國際關係、語言文化干擾……等狀況下自然形成一個全新的綜合語文體系,所以當有人批評你說一口台灣國語時,你不必為此感到難為情,因為他說的也必然是台灣國語(台灣已經不存在標準的北京國語)。